Index   Back Top Print

[ AR  - BE  - DE  - EN  - ES  - FR  - IT  - JA  - LA  - PL  - PT  - RU  - SL  - ZH_CN  - ZH_TW ]

教宗方济各
致全体主教、司铎、执事、
献身者、平信徒
通谕
信德之光

天主教台湾地区主教团秘书处

FRANCISCI
SUMMI PONTIFICIS
LITTERAE ENCYCLICAE
LUMEN FIDEI
EPISCOPIS
PRESBYTERIS AC DIACONIS
VIRIS ET MULIERIBUS CONSECRATIS
OMNIBUSQUE CHRISTIFIDELIBUS LAICIS
DE FIDE

Copyrigt 2013--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1. 信德之光:传统上,教会以此话述说耶稣带来的伟大恩赐。耶稣在若望福音中这样述说自己:「我是光,来到世上,使所有信我的人不再留在黑暗中」(若十二46)。圣保禄也运用了「光」的图像:「那吩咐『光从黑暗中照耀』的天主,曾经照耀在我们心中」(格后四6)。渴求光的异教世界曾盛行膜拜太阳神(Sol Invictus,意思是「无敌太阳神」),在日出之时向他祈祷。然而,虽然太阳每天升起,但显然无法照耀全人类。太阳不能照亮万事万物;它的光芒不能穿透死亡的阴影;在死亡前,人看不到阳光。殉道者圣犹斯定说:「从来没有人愿意为信奉太阳而死。」1 基督徒意识到信仰为他们开拓的宽广前景,因此称耶稣为真正的太阳,「祂的光芒赋予生命。」2 当玛尔大为弟弟拉匝禄的死而哭时,耶稣对她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若十一40)凡是相信的,必会看见;他们的整个尘世旅程获得光照,因为这光来自复活的基督,永不坠落的晨星。

信仰是骗人的光吗?

2. 然而,每当我们讲论信德之光,几乎立刻会惹起许多当代人的反驳。现代人认为,为过往的社会来说,有这光便足够了,但是对于新时代,这光毫无用处,因为人类已经成熟,为其理性而自豪,并急于以创新的方式探索未来。因此,为某些人来说,信仰像是一道幻光,妨碍人类勇敢地追求学问。年轻的尼采鼓励妹妹伊莉萨白去冒险,踏上「新的道路……面对各种不安,那是所有寻找自我的人必须经历的。」他还说:「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若要获得心灵的平安和愉悦,就信吧;可是,若要追随真理,就要寻找。」3 相信与寻找像是互不相容。尼采以此作为起点,批判基督信仰削减了人生命的圆满意义,并使生命失去创新和冒险精神。如此,信仰有如一道幻光,阻碍已获解放的人类迈向未来。

3. 这样的论述认为信仰带来黑暗。有些人认为,维护信仰之路,在于让信德弥补理性之光的不足。在理性之光无法照射之处,当人感到毫无把握时,信德便可派上用场。信德被理解为在没有光的时刻,任由盲目的情感所驱使,在黑暗中所作的跳跃;信德也被视为主观的光,或许能够温暖心灵,带来安慰,但我们不能对人说这光是客观和可共享的,能指点迷津。然而,人会逐渐发现,自主理性之光不足以照亮未来;最终,未来依然是朦胧的,让人充满对未知事物的恐惧。结果,人不再追寻伟大的光──唯一的真理,而只满足于一些微弱的光;这样的光只能照亮转瞬即逝的时刻,但不能指引前路。没有光,一切都变得模糊;我们因而无法辨别善恶,也不能分辨导往目的地的道路,而在其它路上打转,不知何去何从。

有待重新发现的光

4. 为此,当务之急是再次发现信德之光,因为一旦信德之火熄灭,其它一切照

明也会逐渐黯淡下来。信德之光是独一无二的,能光照生命的每个层面。如此强大有力的光不可能是我们自己发出的,而必须来自一个原初的泉源,最后必须是来自天主。信德是源自我们与生活的天主的相遇。祂召叫我们,向我们启示祂的爱。这爱先于我们存在,我们可依靠这爱,获得安全,建立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爱所转化,获得了全新的目光,有如获得一双新的眼睛。我们体察到这爱盛载着一个伟大的许诺,并让我们看到未来。信德是我们从天主领受的超性之恩,成为我们路途上的一道光,在时间长河中指引我们的旅程。一方面,这是来自过去的光,是对耶稣的生活的记忆:耶稣彰显了祂完全信实的爱,能战胜死亡的爱;另一方面,基督已经复活了,使我们超越死亡,因此信德也是来自未来的光,为我们开拓浩瀚的前景,指引我们走出孤立的自我,迈向更宽广的共融。由此可见,信德并不在黑暗阴霾之中,而是我们在黑暗中的光。在《神曲》中,但丁在圣伯多禄面前宣认他的信仰后,说这光最初有如「火花」,「然后演变为烈火,并有如天上的星辰,在我内闪烁发亮。」4 这就是我将要讨论的信德之光,但愿这光越来越亮,光照此时此刻,并且在人类特别需要光的时代,成为一颗照亮我们旅途的明星。

5. 基督在受难前夕对伯多禄说:「我已为你祈求了,为叫你的信德不至丧失。」(路廿二32)然后,祂要求他坚固同一信仰内的兄弟姊妹。本笃十六世深知作为伯多禄继承人的使命,因此宣布本年为信德年。这是恩宠的时期,帮助我们感受信仰的喜乐,并使我们再一次因信仰开拓的浩瀚前景而称奇,因而宣认完整无缺的信仰,忠信地纪念主,并让主的临在和圣神的行动支持我们。这信德使生命庄严和满全,并使我们注目于基督和祂恩宠的力量。信德所产生的信念,鼓舞了初期基督徒的福传使命。《殉道圣人录》记载了罗马总督路士迪克(Rusticus)和基督徒伊厄拉斯(Hierax)的对话。法官问殉道圣人:「你的父母在哪里?」圣人答说:「我们真正的父亲是基督,我们的母亲是对基督的信仰。」5 生活的天主在基督身上启示了自己,信仰是我们与这位天主的相遇。为初期基督徒来说,这样的信仰实在是一位「母亲」,指引他们走向光明,在他们内孕育天主的生命。信仰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使生命充满光明,以致他们愿意至死不渝地为信仰公开作证。

6. 信德年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的五十周年开幕。这显明了梵二是一个关于信德的大公会议,6 邀请我们重新把在基督内的天主置于首要地位,作为我们教会和个人生活的中心。教会从来没有把信德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知道信德是天主的恩赐,应予以滋养和巩固,让它继续指引教会的在世旅途。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使信德之光从内而外照亮人的经验,陪伴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走过他们的旅程,并清晰地指出信德如何丰富生命的各个向度。

7. 本文将依照教会对这超性之德所颁布的训导讨论信德,7 目的是补足教宗本笃十六世关于爱德和望德的通谕。其实他本人已动笔撰写论述信德的通谕,初稿几近完成。为此,我深深感激他。作为他在基督内的弟兄,我接收了他的佳作,并补充了一些内容。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伯多禄的继承人都蒙召坚固他的兄弟姊妹的信德;那是天主赐予的无价之宝,以照亮世人的路途。

信德是天主的恩赐,是天主灌注的超性德行。藉这信德,我们体察到天主赐给我们的大爱。祂向我们发言;当我们迎接祂的「言」,也就是迎接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圣言,圣神便转化我们,光照我们的前途,使我们乘着望德的双翼,喜乐地向前迈进。信、望、爱三德奇妙地互相交织,成为基督徒生活的动力,推动我们与天主圆满地共融结合。信德给我们开拓的道路是怎样的?它强烈有力的光芒照亮人生旅途,带来成功丰盛的生命,但这光从何而来?

第一章

我们信亦接受了爱

(参阅若壹四16

亚巴郎──我们的信德之父

8. 信德为我们开路,伴随我们历史中的步伐。因此,如果想了解信德是甚么,我们应探究它的历程,回顾信徒走过的路。旧约首先述说了这些见证。在旧约中,我们的信德之父亚巴郎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他的生命中,发生了震天动地的事:天主向他发言,向他启示了祂是发言和呼唤他名字的天主。信德须伴随聆听。亚巴郎没有看见天主,但听到祂的声音。由此可见,信德有其个人的层面。天主不是某个地方或某个神圣时刻的神明,而是某人的天主,是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布伯的天主,能够与世人互动,与人订立盟约。信德是回应那向我们每一个人发出的言语,回应呼唤我们名字的「祢」。

9. 天主对亚巴郎发出的言语既是召叫,也是许诺。首先,祂召叫亚巴郎离开家乡,开展新的生活,踏上一个旅程,走向未知的未来。信德使亚巴郎看到踏出这一步是必要的:信德使人「看见」的范围,取决于所走的路有多远,取决于是否选择投进天主的言语所开拓的前景。祂的言语盛载着许诺:你将有无数后裔,你要成为一个大民族的父亲(参阅创十三16;十五5;廿二17)。天主的话先已存在;亚巴郎的信德为响应过去的一句话,必然是一个记忆的事件。然而,这一记忆不停在过去的事件,而是向未来开放的,因为也是一个许诺,它照亮将要踏上的旅程。由此可见,既然信德是对未来的记忆(memoria futuri),因此与望德有密切关系。

10. 天主要求亚巴郎信靠祂的话。因着信德,我们明白即使话语看似转瞬即逝,但若是来自忠信的天主,将是完全确实无误、坚定不移的,并能保证我们继续完成历史的旅程。因着信德,我们把天主的话看作坚固的盘石,奠基其上,并视之为我们可遵行的康庄大道。在圣经中,信德一词的希伯来文是「’emûā」,衍生自「’amā」这个动词,其字根意指「支撑」。「’emûā」既指天主的忠信,亦指人的信德。有信德的人投靠忠信的天主的双手,从而获得力量。「’emûā」的双重意义亦可见于希腊文的「pistós」和拉丁文的「fidelis」。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借用这个双重意义,赞扬基督徒的尊贵在于获得了天主的名号:两者都被称为「忠信的」。8 如圣奥思定所述:「人的忠信在于相信天主和祂的许诺;天主的忠信在于实现祂对人的许诺。」9

11. 为了解亚巴郎的信德,他的事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虽然天主的话是亚巴郎闻所未闻的,使他感到惊讶,但并不完全脱离亚巴郎的个人经验。从说话的声音中,圣祖体察到一个意义深远的召叫,而这召叫早已铭刻在他的心灵深处。天主的许诺往往离不开生活中一个「满怀希望」的层面,就是父母职,生命的繁洐:「你的妻子撒辣要给你生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依撒格」(创十七19)。天主要求亚巴郎完全信赖祂。这位天主也启示自己是所有生命的源头。由此看来,信德关乎天主的父性,造生万物的父性。召叫亚巴郎的天主就是造物主,「叫那不存在的成为存在的那位」(罗四17),「祂于创世以前,在基督内已拣选了我们……预定了我们……获得义子的名分」(弗一4-5)。为亚巴郎来说,对天主的信德光照他的整个生命,使他认识到万物之源正是善的泉源,并体会到他的生命不是出自虚无或偶然,而是出自天主对个人的召叫和爱。召叫他的这位奥秘的天主不是陌生的神明,而是万物的本原和砥柱。亚巴郎的信德也经历了重大的试探:祭献他的儿子依撒格。这试探使我们看到本原之爱如何保护生命,甚至使之超越死亡。天主的话曾使「身体已经衰老」的亚巴郎和「已绝孕」的撒辣生下一个儿子(参阅罗四19),同样也有能力信守祂的许诺,带来一个超越各种威胁和危险的未来。(参阅希十一19;罗四21

以色列的信德

12. 圣经叙述了亚巴郎的信德后,出谷纪便讲论以色列民历史。圣经再一次指出,信德是来自天主的大恩:天主许诺解救祂的子民脱离苦难,以色列也相信这位天主。信德成为呼召,召唤我们踏上漫长的旅程,前往西乃山朝拜上主,走向天主许诺的福地。天主的爱有如携带子女在旅途中前进的父亲(参阅申一31)。以色列宣信的形式是述说天主的作为,讲述祂怎样解救祂的子民,引领他们(参阅申廿六5-11)。他们世世代代传述天主的作为。当以色列怀念上主大能的作为,在礼仪中予以追忆纪念,并由父母传述给子女,天主的光便照耀着以色列。由此可见,信德之光离不开具体的生活事迹,离不开以感恩之情怀念天主大能的作为,以及回想天主的许诺怎样逐步实现。哥德式的建筑风格把这一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宏伟的主教座堂里,阳光从天上透过绘画了救恩史的玻璃彩窗照射进来。当我们传述天主自我启示的事件,天主的光便照耀着我们;我们怀念天主的恩赐,并展示天主如何实现祂的许诺,从而让天主的光照亮我们的历史旅程。

13. 我们也从以色列的历史见到,以色列子民多次失去信德,在试探中跌倒。信德的反面就是偶像崇拜。当梅瑟在西乃山上与天主交谈时,以色列子民无法忍受天主奥妙地隐藏自己,等不及一睹祂的面容。按信德特有的本质,人必须超越肉眼所见的事物,放弃实时的占有。信德邀请人投向光源,同时对天主的奥秘心存敬畏;天主必会在适当时刻展示祂的面容。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曾引用经师科克(Kock)为偶像崇拜所下的定义:「某个容貌把另一个不是容貌的当作容貌」,就是偶像崇拜。10 人们宁愿以敬拜偶像来代替信仰天主。我们能够直视偶像的容貌,追溯它的来历,因为它是我们亲手所造的。偶像不会召叫人放弃安稳的生活,因为「偶像有口,而不能言,偶像有眼,而不能看」(咏一一五5)。这样,我们可以明白,偶像的存在其实是一个借口,为使我们得以成为万物的中心,膜拜自己亲手所造的。当人失去了

整合生命的基本方向时,生命就会瓦解,追逐各式各样的欲望,不愿等待所许诺的时期,人生瓦解为无数零散的时刻。因此,偶像崇拜总是多神的,漫无目的地膜拜一个又一个的神明。偶像崇拜展示的不是一个旅程,而是许多不同的路径,没有方向,形成一个庞大的迷宫。凡是不愿意信靠天主的,必会听到众多偶像嘈吵的呼喊:「信我吧!」信德与皈依密不可分,是偶像崇拜的反面。信德是离弃偶像,归向生活的天主,与祂相遇。信从意味着把自己托付给仁慈之爱;这爱永远接纳和宽恕我们,扶持和指引我们的生命,并修直曲折的历史,彰显其大能。信德在于愿意让天主的召叫转化和更新我们。这就是吊诡之处:借着不断地归向上主,我们反而找到一条稳妥的道路,使我们摆脱偶像崇拜导致的瓦解。

14. 在以色列的信仰历程中,梅瑟这个人物是以色列子民的中保。以色列子民不得亲见天主的面容;当时是梅瑟在山上与雅威交谈,然后向其它人传达上主的旨意。有这位中保在以色列子民中间,他们学会团结地在旅途上前进。个人宣发的信德在团体中有其重要性。在团体中,因着信德,「我们」有如一人——天主这样形容全体以色列子民:「以色列是我的长子」(参阅出四22)。就此而言,中保不是障碍,而是一个通道:借着与人相处,我们的目光投向一个比自身更伟大的真理。鲁索曾感叹不能亲见天主:「有多少人阻隔着我与天主啊!」11 「天主会让梅瑟代祂向鲁索发言──难道真的是那么简单自然的事吗?」12 如果基于个人主义的和狭隘的「认知」概念,我们将无法领会中保角色的重要性。中保分享了另一位的目光,获得了爱的认知。信德是天主白白的恩赐,并要求我们谦逊及勇敢地信赖和交托。信德使我们看到那通向天人相遇的光耀大道──救恩史。

圆满的基督徒信德

15. 「你们的父亲亚巴郎曾欢欣喜乐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见了,极其高兴」(若八56)。从耶稣这话可见,亚巴郎的信德是指向祂,并可说是预见了祂的奥迹。圣奥思定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说圣祖是因信德而得救,但他们所信的不是已降临的基督,而是将要降临的基督,这样的信德热切期盼未来的耶稣。13 基督徒的信德以基督为中心,宣认耶稣是主,以及「天主使祂从死者中复活起来了」(参罗十9)。旧约的所有脉络都在基督身上汇聚起来;天主的所有恩许都在祂内成了「是」,为此也借着祂,我们才答应「阿们」(参阅格后一20)。耶稣的生平完全彰显了天主的信实。天主各种伟大的爱的行动是以色列子民宣信的核心,拓扩了他们信德的视野。当以色列子民不断追忆天主的这些作为,将明白到耶稣的生命正是天主决定性的介入,也是天主对我们的爱最卓绝的彰显。天主藉耶稣向我们所说的,不是许多话中的一句话,而是永恒的圣言(参阅希一1-2)。正如圣保禄所说的,那是天主对我们的爱所作的最大保证(参阅罗八31-39)。因此,基督徒的信德就是信靠这圆满之爱及其强大力量,相信这爱能够转化世界,推进世界的历史。「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壹四16)。凭借信德,我们体会到天主通过耶稣展现的爱,是万事万物的根基和终向。

16. 基督的爱是信实的,而这事最有力的凭证是祂为我们死了。既然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是爱的最大凭证(参阅若十五13),那么耶稣便为所有的人交付自己的生命,包括祂的仇敌,为转化他们的心。因此,几位圣史把基督被钉十字架的时刻视为信德目光的高峰。在这个时刻,天主广阔高深的爱在照耀着。正是在这时刻,圣若望陪伴着耶稣的母亲,瞻望被刺透的那位,(参阅若十九37)郑重地说出他的见证:「那看见这事的人就作证,而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那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叫你们也相信」(若十九35)。在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的作品《白痴》(The Idiot)中,米希金王子(Prince Myshkin)看到画家霍尔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墓中基督」画作后,说:「看着这画作,很容易丧失信德。」14 画作描绘了基督的遗体,可怕地展现了死亡对肉身所带来的破坏。可是,正是在默观耶稣的死亡时,信德更是坚强,并获得耀目的光照。这时,信德就是相信基督对我们坚定的爱,这爱甚至能够拥抱死亡,为我们带来救恩。为展现祂对我们的爱有多深,祂在死亡面前没有退缩,因此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爱。基督彻底的自我交付盖过了任何怀疑,使我们能够把自己完全托付给祂。

17. 借着基督的死亡,特别是借着祂的复活,天主启示了全然信实的爱。复活的基督是最可信的见证(参阅默一5;希二17),也是我们的信德最坚固的支柱。圣保禄说:「如果基督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仰便是假的,你们还是在罪恶中」(格前十五17)。假如父的爱未能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未能使祂的身体恢复生命,那么这爱就不是完全信实的爱,无法照亮死亡的阴影。当圣保禄描述他在基督内的新生命时,他说他是「生活在对天主子的信仰内;祂爱了我,且为我舍弃了自己」(迦二20)。「对天主子的信仰」显然是指保禄对耶稣的信仰,但这话也是假定了耶稣之所以是值得信仰的,不仅是因为祂对我们至死不渝的爱,也是因为祂是天主子。正是由于耶稣是圣子,由于祂完全仰赖圣父,所以祂能够战胜死亡,彰显圆满的生命。我们的文化已丧失对天主的意识,无法觉察天主有形的临在,以及祂在我们世界中的行动。我们以为只有在超越的领域,在另一个层次的现实中,才能找到天主,以为祂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可是,若是这样,天主就无法在世界中行动,祂的爱就不是真正强大有力的,不是实在的,因此甚至不是真实的,没有能力带来它所应许的福乐。不论我们是否相信祂,也没有甚么分别。反之,基督徒宣认他们相信天主有形和强大的爱,这爱真的在历史中行动,决定历史的终局:这爱是我们能够遇上的,这爱借着基督的苦难、死亡、复活,圆满地彰显了。

18. 耶稣带来的圆满信德有另一个重大意义。因着信德,基督不仅是我们所相信的,不仅是天主大爱最卓越的彰显,祂亦与我们结合,为使我们能相信祂。信德不仅是瞻望耶稣,也是以耶稣的眼光、以祂的眼睛看待各种事物。这就是说,我们分享了祂的目光。我们在生活中,在许多方面信任那些比我们懂得更多的人。我们信任那些为我们建造房屋的建筑师,给我们药物治病的药剂师,在法庭上为我们辩护的律师等。在关乎天主的事上,我们也需要一位可靠和博学的人帮忙。天主子耶稣就是向我们启示天主的那位(参阅若一18)。基督的一生展示祂怎样认识圣父,时刻与圣父完全合一,藉此为人的经验开拓了一个全新和充满吸引力的前景。为指出我们与耶稣的个人

关系对信德的重要性,圣若望运用了「信」这个动词的不同形态。除了「相信」耶稣告诉我们的都是真实的,若望也说要「相信」耶稣和「信仰」耶稣。当我们因耶稣可信而接受祂的话和见证,我们是「相信」祂。当我们迎接耶稣进入我们的生命和走向祂,怀着爱依靠祂,紧随祂的脚步,就是「信仰」祂。

为使我们能够认识祂、接纳祂、跟随祂,天主子取得了我们的血肉。如此,祂同样在历史的旅途上,以人的目光来看圣父。基督徒的信仰是信奉降生成人的圣言,以及祂的肉身复活,信奉那位如此靠近我们,以致于进入人类历史的天主。天主子在纳匝肋的耶稣身上降生成人,我们对祂的信仰不会使我们脱离现实,反而使我们领会现实最深层的意义,并体会到天主是那么爱这个世界,怎样不离不弃地引领世界归向祂。这样,基督徒更投入、更热切地在世界中生活。

因信得救

19. 由于基督徒分享了耶稣看待事物的目光,圣保禄对信仰生活作出特别的描写。信徒领受信德的恩赐后,成为新的受造物,领受了新的生命,成为天主的子女,是「圣子内的子女」。「阿爸,父呀!」称天主为父是耶稣特有的经验,但也成为基督徒经验的核心(参阅罗八15)。信仰生活既是天主子女的生活,也是感谢一个特别的大恩,一个来自本原的、毫无保留的、支持我们生命的恩赐。圣保禄对格林多人提出的问题摘要地说明了这一点:「你有甚么不是领受的呢?」(格前四7)这正是保禄与法利塞人争论的重点:我们是藉信德还是藉遵守法律得救?保禄所否定的,是那种自以为能够因个人行为在天主面前称义的态度。这样的人即使遵守诫命、实行善功,依然是自我中心的人,没有认识到天主是善的根源。若是这样生活,若是企图靠自己称义,将会察觉正义很快耗尽,甚至没有能力遵守法律。这样的人会自我封闭起来,远离上主和他人;他们的生命一无所成,徒劳无功,就像远离水源的树木。圣奥思定简洁有力地指出这一点:「千万不要离开你的创造者;即使那是为了发现自我,也不要这样做。」15 当我们以为离开天主便能找到自我,我们的生命就开始支离破碎(参阅路十五11-24)。救恩的开端在于向超越我们的事物开放,向那来自本原的恩赐开放,因为这恩赐肯定和支持我们的生命。只有向这恩赐开放并肯定它的重要性,我们才会获得转化,经验救恩,结出好的果子。因信得救就是明认天主的恩赐是首要的。如圣保禄所说:「因为你们得救是由于恩宠,借着信德,所以得救并不是出于你们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弗二8

20. 信德赋予我们新的目光,以基督为中心。信仰基督使我们得救,因为在祂内,我们的生命彻底向那先于我们存在的爱开放;这爱由内而外转化我们,在我们内、借着我们行动。这可见于圣保禄对申命纪一篇经文的诠释。他的诠释符合旧约讯息的核心。这篇经文记载,梅瑟对以色列子民说,天主的诫命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不必说:「谁能为我们上到天上,给我们取下,使我们听了好能遵行呢?」或是说:「谁能为我们渡到海外,给我们取来,使我们听了好能遵行呢?」(申卅11-14)保禄指出,因为基督临在于基督徒身上,所以天主的话其实近在咫尺。「你心里不要说:『谁能升到天上去?』意思是说:使基督从那里下来;也不要说:『谁能下到深 渊里去?』意思是说:把基督从死者中领上来」(罗十6-7)。基督降来人间,并从死者中复活了。天主子藉祂的降生和复活,拥抱了人的整个生命和历史,而且一直藉圣神寓居于我们心中。因着信德,我们知道天主靠近我们,也知道祂已给我们一个伟大的恩赐──基督,让祂从内心转化我们,寓居于我们内,为我们带来光明,使我们看清生命的起源和终结。

21. 这样,我们能体会信德所带来的新颖。信的人被爱所转化,向爱开放。向这本原之爱开放后,他们的生命得以扩大而超越自身。「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二20)。「……基督因着你们的信德,住在你们心中……」(弗三17)。因着另一位的临在,信徒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因为他已活在另一位之内,而且在爱中,他的生命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广。我们看到这是圣神的工作。基督徒能够以耶稣的眼睛来看世界,秉承了祂的思想、祂的孝爱之情,因为他们分享了祂的爱,也就是分享了圣神。在耶稣的爱内,我们可说是领受了祂的目光。若非在爱内肖似祂,若非圣神的临在,我们将无法宣认祂是我们的主。(参阅格前十二3

信德藉教会显示的形式

22. 如此,信徒的生命成为教会性的存在,是活在教会内的生命。圣保禄对罗马的基督徒说,所有信仰基督的人形成一个身体。他警告基督徒不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但应按照天主所分给每人的信德尺度,估计得适中」(罗十二3)。信徒按他们宣认的信仰审视自己:基督有如一面镜子,信徒从中看到自己的圆满肖像。基督聚集所有信仰祂的人,并使他们成为祂的身体;同样,基督徒也视自己为这个身体的一个肢体,与其它信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身体」这图像不是说信徒只是一个无名的整体的一个部分,或只是一台大型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反之,这图像道出了基督与信徒之间、众信徒之间充满活力的契合(参阅罗十二4-5)。基督徒「成为一体」(参阅迦三28),但没有失去各人的个体性;借着服务别人,他们达到最大的自我实现。这说明了为甚么当信徒离开这个身体,离开在基督内合一的教会,离开这个如郭迪尼(Romano Guardini)所说,「在历史内带着基督对世界的凝视」的教会,16 信德就失去其「尺度」。离开了教会,信德再无法保持平衡,而失去它所需的立足空间。信德必须是教会性的,在基督的身体内宣认,作为信徒共融的具体表达。正是在这个教会中,信德驱使每一个基督徒向众人开放。基督的话在基督徒心中发挥其内在力量,因此信徒听到这话后,给予响应,宣之口舌,成为宣信。如圣保禄所说:「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罗十10)。信德不是私家事,不是个人主张,不是主观想法,而是来自聆听,并有一目标,就是应以言语表达,予以宣讲。「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呢?」(罗十14)借着所领受的恩赐,借着吸引我们走向基督的爱(参阅迦五6),信德在基督徒内产生实效,使我们能够参与教会在历史中的旅途,走向世界的终结。凡是这样获得转化的人,将获得全新的目光,信德成为他们的光,使他们的眼睛看得清楚。

第二章

除非你们信,否则无法明了。

(参阅依七9

信德与真理

23. 「除非你们信,否则无法明了。」(参阅依七9)于亚历山大成书的圣经希腊文译本《七十贤士本》,就是这样翻译了依撒意亚先知对阿哈次王所说的话。由此看来,明了真理是信仰的核心。然而,原文希伯来经文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先知对君王说:「假使你们不肯相信,你们必然不能存立。」经文巧妙地运用了「’amā」这个动词的两个形态:「你们会相信」(ta’mînû)和「你们得以存立」(tē’āēû)。君王受到强敌威吓,于是有意与强大的亚述帝国结盟。可是,先知告诉他应全心信靠以色列的天主,祂是坚实可靠的盘石。天主是信实的,因此信天主、依仗祂的圣言屹立,是理所当然的。在先知书的稍后部分,依撒意亚两次呼求这位「真实的天主」(参阅依六五16),阿们的天主,祂是忠诚的盟约的坚固基础。希腊文圣经把「存立」译为「明了」,表面上像是彻底改变了经文的意思,偏离了信靠天主的这个圣经概念,而偏向希腊文化所重视的知性上的明了。虽然这样的翻译确是掺杂了希腊文化,但没有脱离希伯来经文内在的精神。事实上,依撒意亚向君王许诺的可靠是建基于明了,也就是明了天主的行动,以及祂给人的生命和其子民的历史所赋予的整合。先知促请君王、促请我们明了上主的行事方式,并要从天主的信实,领悟祂统治万代的上智计划。圣奥思定在他的《忏悔录》中,谈到我们要依靠真理,好能屹立不倒。他整合了「明了」和「存立」两个概念,说:「我应受铸造,在祢真理的铸模中变得坚实。」17 我们从上下文得悉圣奥思定所关心的是要证实,如圣经明确指出的,天主的真理令人深信不疑,因为这真理就是祂信实的临在,不管历史多长多远,祂总有能力把各时代汇聚一起,并把我们生命中零散的脉络结集为一。18

24. 从这个角度阅读先知的经文,我们可作出以下的结论:我们需要认知,我们需要真理,否则我们不能站稳,不能前进。没有真理的信仰不能使我们得救,不能提供稳固的基础,而只是美丽的神话,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深切渴望的投射,用作自欺欺人,满足自己。若非这样,信仰就沦为某种自负的情感,让人感到安慰和振奋,但依然受善变的心灵或无常的世态所影响,而不能支持我们稳妥地完成人生的旅程。如果信仰是这样的话,阿哈次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交付给某种感受。可是,正是因着信仰与真理之间固有的连系,信仰能带来新的光照,超过君王的计算。这是因为信德使人看得更远,使人想到那位永远忠于其盟约和许诺 的天主,并考虑到祂的行动。

25. 我们的时代正面临真理的危机,所以现今更有必要记起信仰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在当代文化中,我们往往倾向把科技视为唯一的真理:真理是能够以科学技术建立和量度的,真理是有用的,使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今天,好像只有这样的真理才是可靠的、可分享给别人、可作为互相讨论和共同合作的基础。可是,在天秤的另一端,我们也愿意包容个人主观的真理,那忠于自己最深层的信念,但只对当事人有效,不能提倡给别人,以缔造公益。然而,真正的真理虽然能全面说明我们个人的生命和社会的生活,却遭受怀疑。有人会说,这样的真理是上世纪的极权运动所提倡的,试图把其世界观强加于人,以破坏个人真正的生活。结果,我们只接纳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普遍的真理不再重要──说到底,也就是说天主不再重要。这样看来,割断宗教与真理的连系是合理的,因为这样的连系似是源自狂热,并打压那些想法不同的人。对于这个情况,我们可称之为当代世界的集体失忆症。真理实在是关乎记忆、深层的记忆,因为真理是关乎那些先于我们存在的事物,并能够超越我们渺小和有限的个人意识,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真理是关于万物之原的问题。在这本原的光照下,我们得以窥见目标,从而看到我们共同的旅程有何意义。

对真理的认知与爱

26.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督信仰能否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明了真理而为公益服务?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思考信仰所带来的认知。圣保禄的话可帮助我们明白这一点:「心里相信」(罗十10)。在圣经中,心是人的中心,为人的各个向度来说,亦即身体和精神、人的内在、他向世界和别人的开放、他的知性、意志、情感等,心是枢纽。如果心能够汇集所有这些向度,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向真理和爱开放,在心里让真理和爱碰触我们,深深转化我们。个人越是向爱开放,信仰越是能够转化整个人。借着信与爱的交融,我们看到信仰带来的认知,它的说服力,以及它如何照亮我们的路途。信仰带来认知,因为信与爱相连,因为爱本身带来启迪。当我们领受天主无穷的爱,让祂的爱在内心转化我们,使我们以全新的目光审视万事万物,这就是信仰带来的明了。

27.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解说了信德与确定之间的关连,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信仰可比作坠入爱河的经验:这是主观的,不能作为适用于所有人的真理。19 实在,许多现代人不认为爱与真理有任何关系。爱的经验被理解为转瞬即逝的情感,与真理再没有任何关连。

可是,这是对爱的适切描述吗?爱不能被缩减为短暂的情感。虽然爱确实牵动我们的情感,但这是为了向被爱者开放自己,从而走出自我中心,投向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爱的目的是与被爱者结合。这样,我们开始明白为何爱需要真理。只有扎根于真理,爱才能够持久,才能超越时间的流逝,稳固地支持我们完成旅程。脱离了真理,爱就会沦为变化无常的情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反之,真爱使人整合,化为一道新光,指引我们享有伟大圆满的生命。没有真理,爱无法建立坚固的关系,无法解 放我们孤立的自我,也不能救赎我们脱离瞬间流逝的时光,以创造生命和结出果实。

爱需要真理,真理也需要爱。爱与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爱,真理就会变得冰冷,有违人性,窒碍人的日常生活。每当爱碰触我们,我们所寻求的真理,那使我们的人生旅程获得意义的真理,就会光照我们。有爱的人才能体会到爱是真理的经验,爱开启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与被爱者结合,以全新的方式审视万事万物。圣额我略一世写道:「爱本身就是一种学问,有其独特的法则」(amor ipse notitia est)。20 这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世界,这样的世界观成为共同的认知,使我们以另一位的目光看世界,一切存有也分享这目光。中世纪的圣迪埃利隐院维廉院长(William of Saint-Thierry)遵循这个传统为雅歌的经文作注:「你的双眼有如鸽眼」(歌一15)。21 维廉说,这双眼睛就是满载信德的理性和爱。当我们的认知是「对蒙光照的爱的认知」,理性与爱便合而为一,直抵瞻仰天主的仙境。22

28. 凡发现爱的人便找到认知的源头,这是每个人的原初经验。若要从圣经理解信德,这爱的发现有助于找到权威的阐述。天主拣选了以色列,使他们成为祂的子民。以色列子民体味天主这样的爱,从而明了天主的整个计划是前后一致的。信德的认知既是源于天主的盟约之爱,所以能光照历史的道路。因此,在圣经中,真理与信实密不可分:真天主是信实的天主。祂信守其许诺,并在历史中使世人更深入明了祂的计划。借着先知的经验,在充军的痛苦和重归圣城的期盼中,以色列明白这天主的「真理」超越了以色列子民的历史,而涵盖创世以来的整个世界史。信德的认知不仅光照某个民族的命运,也光照受造世界自起源至终结的整个历史。

信德是听和看

29. 信实的天主与世人建立爱的关系,向世人发言,订立盟约。正是因为信德的认知关乎这盟约,所以圣经把信德的认知描写为聆听,关乎我们的听觉。这是圣保禄的经典表述:「信仰是出于聆听(报道)」(fides ex auditu)(罗十17)。从言语获得的认知总是从个人关系获得的认知;听者认出说话者的声音,自愿向对方开放,并服从地跟随他。因此,圣保禄谈到「信德的服从」(参阅罗一5;十六26)。23 此外,信德是一种受制于时间流逝的认知,因为言语需要时间来宣告,而且信德也是从门徒的历练达至的认知。因此,聆听的经验有助于更清晰地显明认知与爱的关系。

有时候,在认识真理方面,所听与所看的互相对立,因为希腊文化较着重视觉。

光一方面使我们得以瞻望世人向往的全相,另一方面也可能窒碍自由,因为这样的光从天而降,直接照射眼睛,而不要求响应。这光也像是要求静态的瞻望,脱离历史的喜与忧。由此看来,圣经对认知的理解有违希腊文化的理解,因为后者认为要透过双眼获得认知,才能对现实有全面的明了。

然而,人们提出的这种对立与圣经的论据不符。旧约综合了两种形式的认知,因为聆听天主圣言的人也渴望目睹祂的面容。这样,与希腊文化进行对话便有了基础。这对话可见于圣经的中心。聆听所着重的,是个人的圣召和服从,以及真理是在历史中呈现的。至于看,是看到整个旅程,使之得以置于天主的整体计划中。没有这样的看,我们只会对无名的整体有着零散的认识。

30. 若望福音清晰呈现了在信德的认知中,「看」与「听」之间的关系。第四部福音认为,信既是听,也是看。信德的聆听是爱特有的认知方式:这是个人的聆听,听者认出善牧的声音(参阅若十3-5)。这样的聆听呼召人成为门徒,一如首批门徒所经历的:「那两个门徒听见祂说这话,便跟随了耶稣」(若一37)。可是,信德亦关乎看。有时候,看见耶稣所行的标记可驱使人相信,一如耶稣复活拉匝禄后,那些犹太人「一看到耶稣所行的事,就……信了祂」(若十一45)。有时候,信德也导向更深层的看:「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若十一40)。最终,信与看彼此相连:「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来的;看见我的,也就是看见那派遣我来的」(若十二44-45)。伴随着聆听,看成为一种跟随基督的方式,信德也呈现为瞻望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双眼逐渐习惯窥探深层的事物。这样,耶稣复活的早上,先是若望在幽暗的大清早,站在空置的坟墓前,「一看见就相信了」(若廿8);然后是玛利亚‧玛达肋纳看见耶稣后(参阅若廿14),想拉住祂不放,但耶稣叫她瞻仰祂升到父那里;最后是玛利亚‧玛达肋纳向众门徒宣认:「我见了主。」(若廿18

那么,我们应怎样整合听与看?借着基督本人,这是可能的。基督既是可见的,也是可以听到的。祂是降生成人的圣言,我们看到祂的光荣(参阅若一14)。信德之光是耶稣的面容所散发的光辉;我们藉这面容也看见了父。在第四部福音中,藉信德领会的真理就是借着圣子、藉其肉身和在世的作为所启示的父。这真理可称为耶稣「被照亮的生命」24。这就是说,信德的认知不是瞻望全然内在的真理。信德给我们展现的真理是着重于与基督的相遇、默观祂的生活、觉察祂的临在。圣多玛斯.阿圭纳说宗徒在看见复活基督的肉身时,表现了「眼目的信德」(oculata fides)。25 他们亲眼看见复活的耶稣后,就相信了。简单地说,他们得以窥看眼前事物的深层意义,并向那位坐在圣父之右的天主子,宣认他们的信德。

31.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是借着基督的降生成人和分享我们的人性,爱特有的认知才能达至圆满。当我们的心被碰触,当我们让所爱的主临在于我们心中,让祂帮助我们认清祂的奥迹,爱之光就诞生了。这样,我们明白为甚么除了听和看,圣若望也把信德描写为触摸。他在若望壹书写道:「……我们听见过,我们亲眼看见过,瞻仰过,以及我们亲手摸过的生命的圣言」(若壹一1)。耶稣借着降生成人和降临我们中间,触摸了我们;在今时今日,祂也通过圣事,继续触摸我们。祂转化我们的心,从而不断使我们能够宣认和赞颂祂是天主子。因着信德,我们可以触摸祂,领受祂恩宠的力量。有一位患血漏病的妇人触摸耶稣后,便痊愈了(参阅路八45-46)。圣奥思定这样解说这篇圣经叙述:「信就是用心来触摸。」26 当时群众都在拥挤着耶稣,但他们没有以信德来触摸祂。只有这样的触摸,才能领会这个奥迹:祂是启示父的子。只有当我们肖似耶稣,才能获得一双看见祂的慧眼。

信德与理性的对话

32. 基督信仰宣讲的真理是天主圆满的爱,并使我们领受这爱的力量。这样的信仰深入人性经验的最深处。我们每一个人因爱得见这光,并蒙召去爱,好能存留在这光中。早期的基督徒盼望藉天主在耶稣身上彰显的爱光照万事万物,并竭力以同样的爱去爱别人。他们在渴求真理的希腊世界中,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交谈对象。福音的讯息与古代的哲学文化相遇,而成为福音传遍万民的关键时刻,激发了信德与理性之间的互动。这互动经历万代,延续至今。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信仰与理性》通谕中,指出信德与理性如何互相增益。27 当我们体会到基督之爱散发的圆满光辉,就会明白到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每一种爱总是带有这光的一线光芒,而且我们知道其终向。人与人的爱带有这样的光芒,这事实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所有的爱都应效法天主子为我们所作的彻底自我交付。在这个循环中,信德之光照亮我们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样,我们将以基督柔和的爱,彼此团结合一。

33. 圣奥思定的一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典范。理性渴求真理和明晰,并与信德的视野结合,获得全新的明了。圣奥思定一方面接受了希腊光的哲学及这哲学对看的重视。他认识了新柏拉图主义,因而对光有所领会。光从高天照射,照亮万事万物,是天主的标记。这样,圣奥思定领略到天主的超越,并体会到万物在某程度上都是超越的,反映天主的至善。这样的领会使他摆脱摩尼教思想。他早期信奉这思想,认为善恶互相斗争、彼此混淆和纠缠不清的。圣奥思定体会到天主是光后,生命获得新的方向,承认自己的罪性,继而皈依向善。

另一方面,如圣奥思定在《忏悔录》所述,他信仰旅程的转折点并非是看见超越这世界的天主,而是听的经验。他在花园中,听到有声音对他说:「拿起来读吧。」于是,他拿起圣保禄的书信集,开始阅读罗马书十三章28。如此,圣经中具有位格特色的天主向他显现了──这是一位能够向我们发言的天主,降来居于我们中间,陪伴我们走过历史的旅程,并在我们聆听和回应的时刻把自己启示给我们。

可是,圣奥思定与发言的天主相遇后,并没有摒弃光和观看。他整合了听和看这 两个范畴,认为二者都不断被天主在耶稣身上启示的爱所引导。这样,圣奥思定阐述了一套光的哲学,能够涵括言语的互动,以及仰望光明所带来的自由。一如言语期盼自由的响应,光也从反映它的肖像获得响应。因此,圣奥思定可以把听和看联系起来,并讲论「从内在射发光芒的言语」。29 这可说是言语之光,因为它是个人的面容所散发的光,而且即使在光照我们时,也在呼召我们,愿意映照在我们的面容上,并从我们内照耀。可是,我们期盼看见整个历史,而不是零碎的片段。这期盼依然如是,并将会在最后实现。如圣奥思定所说,届时我们将会看见,我们将会爱。30 这不是因为我们将会拥有全部的光——光总是无穷无尽的,而是因为我们将会全身投进这光。

34. 信德散发的爱之光能够照亮我们这个时代对真理的困惑。今天,真理往往被缩减为只对个人真确的主观真理,只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共同的真理吓唬我们,因为我们视之为极权制度强加的要求。然而,如果真理是爱的真理,是我们与天主和其它人相遇后发现的真理,那么这真理便能够脱离个人的局限,缔造公益。爱的真理不是以暴力强加于人的真理,也不会窒碍个人。这真理由爱而生,可以深入人心,进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于是,信德显然不是强硬的态度,而是借着尊重他人、求同存异而有所增长。信徒不应专横。反之,真理使信徒谦卑,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并不拥有真理,而是真理在拥抱和拥有我们。信德不会使我们执拗,反使我们感到安全,从而敢于踏上旅途。信德使我们成为见证人,与所有的人展开对话。

信德之光与爱的真理结合后,也不会脱离物质世界,因为爱必须藉肉身和灵魂活出来。信德之光是降生成人的光,在耶稣发光的生命中发射出来。信德之光也照亮物质世界,使我们信任其固有秩序,并晓得这秩序呼召我们越趋和谐,日益明了。这样,科学的目光获益于信德:信德促使科学家时常保持开放,探求现实世界中取之不竭的丰富宝藏。信德唤醒批判的意识,使科学研究不会局限于其独有的表述,而体会到大自然总是更加伟大。信德使我们因受造界的奥迹而称奇,拓扩理性的视野,因而照亮世界,让科学研究能够逐渐认识这个世界。

信德与寻找天主

35. 耶稣散发的信德之光也照亮所有寻找天主的道路,这就是基督徒对宗教对谈特有的贡献。希伯来书提及义人的见证:他们在天主与亚巴郎订立盟约以前,已经怀着信德寻找天主。经文这样讲论哈诺客:「哈诺客被接去了……原来被接去之前,已有了中悦天主的明证」(希十一5)。「没有信德,是不可能中悦天主的,因为凡接近天主的人,应该信他存在,且信他对寻求他的人是赏报者」(希十一6)。这展示了虔敬的人宣认天主的过程;这位天主眷顾我们,也是可能找到的。天主对寻求祂的人,除了让他们找到自己外,还有甚么可赏报他们呢?经文在讲论哈诺客之前,也提及埃布尔尔。他的信德获赞扬,因此他从自己羊群中奉献的首生羊犊获得天主悦纳(参阅希十一4)。虔敬的人竭力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四季循环不息的更替、土地的丰收、宇宙的运行,认出天主的标记。天主是光;那些真诚寻找祂的人,必定可以找到祂。

这样的寻找可见于贤士的经验。他们在一颗星的引导下,来到白冷(参阅玛二1-12)。为他们来说,天主的光是一个旅程,是那颗指引他们踏上发现之旅的明星。这颗星象征了天主对我们的耐心,祂等待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祂的光辉。虔敬的人是旅者,必须愿意接受指引,走出自我,寻找那位不断让我们称奇的天主。天主如此尊重我们的眼睛,因此当我们走近天主,我们的人性之光不会在祂无穷的光辉下消失,有如星星遭晨光吞没;反之,越是接近本原之火,人性之光更是辉耀,有如映照亮光的镜子。耶稣是世界的救主,基督徒对耶稣的信仰是宣告天主的光全照射在耶稣身上,照射在祂「照亮的生命」中,让祂揭示历史的起源和终结。31 世人的各种经验,世人走向天主的每一个旅程,无不获得这光的笼罩、照耀、净化。基督徒越是沉浸于基督之光,越是能够认识每一个人迈向天主的道路,并在路上陪伴他们。

信仰是一个旅程,因此信仰也关系到那些虽然不是信徒,但渴望相信天主和不断寻找祂的男男女女。他们越是真诚地向爱开放,并跟从他们看到的任何光努力寻找,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踏上了信仰的旅程。他们认为天主是存在的,并努力以行动表现出来,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明白我们的共同生活必须有一个稳妥的罗盘,或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体验到对光的渴求,也是因为当他们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和美好时,洞悉到天主的临在会使生命更加美妙。里昂的圣依勒内说亚巴郎在听到天主的声音之前,已经「以火热的心」寻找天主,「走遍全世界,思索在哪里可找到天主」,直到「天主怜悯这个孑然一身、沉默无声地寻找祂的人」。32 任何人只要着手对人行善,已经在靠近天主,获得祂的助佑,因为每当我们走向圆满的爱,天主的光就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信德与神学

36. 由于信德是一道光,它吸引我们走向它,邀请我们更圆满地探究它所照亮的范围,更深入认识我们所爱的对象。基督徒的神学就是在这样的渴望下诞生的。显然,没有信德,就没有神学;神学是信德进程本身的一部分,而信德驱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天主的自我启示,这启示在基督身上达到高峰。因此,神学不仅是按实验科学的方法,以人的理性作出分析和理解。天主不可沦为客体。祂是启示自己的主体,我们是在位际关系之中认识祂。真正的信德导引理性向天主散发的光开放,以致对真理的热爱引导理性更深入认识天主。中世纪许多伟大的神学家和导师正确地指出,神学作为信仰的学科,是分享天主的自我认识。神学不仅是我们对天主的论述,而最重要的是领受和寻求更深入明了天主对我们发出的言语,也就是天主述说自己的言语,因为祂是永恒的共融对话,并让我们参与这对话。33因此,神学要求我们谦逊,愿意让天主「触摸」,在奥迹面前承认自身的局限,并致力以理性的方法探究这奥迹无穷无尽的宝藏。

神学也表现了教会宣示的信德。神学的光就是教会这信德主体的光。一方面,这意味着神学必须服务基督徒的信仰,以及必须谦卑地护守和深化众人的信德,尤其是一般信徒的信德。另一方面,由于神学依凭信德而存在,神学不能把教宗和与他共融的主教所行使的训导权视为外在的,约束其自由,而是内在和不可缺少的,因为教会训导确保我们能接触本原,从而确保我们能接触到完整无缺的基督圣言。

第三章

我所领受的,我也传授给你们。

(参阅格前一五3

教会──信德之母

37. 凡是向天主的爱敞开心扉、聆听祂的声音、接受祂的光的人,不能独占这一恩赐。由于信德是听和看,所以信仰也是靠言和光来传授。圣保禄正是运用这两个图像向格林多的基督徒讲道。「但我们既然具有经上所载的:『我信了,所以我说』那同样的信心,我们也信,所以也说」(格后四13)。言一被接受,就成为响应,成为宣信,并传播给别人,邀请别人相信。保禄也运用了「光」这个图像:「我们众人以揭开的脸面反映主的光荣的,渐渐地光荣上加光荣,都变成了与主同样的肖像」(格后三18)???。这是脸面反映到另一个脸面的光,有如梅瑟与天主谈话后,他的脸面反映了天主的光荣:「……天主……曾经照耀在我们心中,为使我们以那在﹝耶稣﹞基督的面貌上,所闪耀的天主的光荣的知识,来光照别人」(格后四6)。基督的光照耀在基督徒的脸面上,有如反映在镜子上。这光照耀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分享梅瑟所见的,并把这光反映给别人,就像在复活礼仪中,逾越节的烛光点燃许多其它蜡烛。我们可以说,信仰是借着接触,在个人之间传授,有如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基督徒在其贫穷中,撒下一颗丰硕的种子。这颗种子将生长为一棵大树,结实累累,充盈世界。

38. 信仰的传递不仅向各地所有的人照射,还跨越时代,代代相传。信仰是借着在历史中的相遇产生,照亮我们的历史旅程,因此必须在每个时代传授下去。我们通过连绵不断的见证,看到耶稣的面容。可是,这事怎么可能?经过许多世纪后,我们怎能确定自己遇上了「真正的耶稣」?假如我们是孤立的个体,假如我们只是从自我出发,以为凭借自身就可获得绝对确实的认知,那么我们实在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确定。我根本没有可能亲自核证年代久远的事。可是,这不是认知的唯一方法。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之中。我们来自别人,我们属于别人,我们借着与人交往,扩展自己的生活。即使是我们的知识和自我认知,也是在关系之中获取的,它们来自我们的前人:首先,来自那给我们生命、为我们起名的父母。至于我们藉以认识生活和世界的语言,也是由别人传授给我们,并保存在别人现存的记忆之中。只有分享更庞大的记忆,我们才能够认识自己。信仰也是这样,它使人的明了达到圆满。我们通过别人──见证人──的记忆,认识信仰的过去,也就是耶稣的爱和作为怎样为世界带来新生命,而教会作为记忆的主体,保存着鲜明的记忆。教会是慈母,她教导我们说信仰的语言。圣若望在他的福音中也阐述了这一点,指出信德与记忆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圣神的工作。耶稣说圣神「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若十四26)。圣神是爱,寓居在教会中,把各时代连系起来,使我们成为与耶稣同时代的人,藉此引领我们走过我们的信仰旅程。

39. 单靠自己,相信是不可能的。信德不是信徒在内心深处所作的个人决定,也并非全然是信徒的「我」与天主的「祢」之间、自主的主体与天主之间的私人关系。按本质来说,信德是向教会的「我们」开放,而且总是在教会的共融内产生的。圣洗礼仪所用的对话式信经提醒我们这一点。我们的信德表现于响应一个邀请,响应一些言语;那是我们必会听到,但不是出于自己的言语。信德是对话,不是纯粹个人的宣信。只有属于一个团体,并说「我们信」,我们才能回应「我信」。这样对教会的「我们」的开放,反映了天主的爱是开放的,不仅是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关系,「我」与「祢」的关系,也是在圣神内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是位格的共融。如此,我们明白到为何信的人绝不会孤单,为何信德驱使我们与人分享,邀请别人分享其喜乐。凡是接受信仰的人,都会因为体验到全新和丰盛的关系,生命得以扩展。戴都良也阐述了这一点。他描写慕道者「经过重生的洗洁后」,被迎进母亲的家里,加入了新的家庭,与他们的兄弟姊妹一同诵念「我们的天父」。34

圣事与信仰的传递

40. 教会像所有的家庭一样,向子女传递她所有的记忆。那么,怎样才能确保没有任何东西失传,并使人更深入明了整个信仰的遗产呢?正是借着教会在圣神的援助下所保存的宗徒传承,我们才能真实地接触到基本的记忆。如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所述:「宗徒们所传授的包括有助天主子民善度圣善生活及增加信德所需的一切。如此,教会藉自己的教义、生活和敬礼,把她自身所是和她所信的一切,永垂于世,并传递于万古千秋。」35

实在,我们应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见证和传达信仰,并运用一个合适和相称于所传达事物的方法。若传递的内容纯粹是教义,可能只需讲述一个概念,或只需一本着作,或重复述说一个口头讯息。可是,在教会内所传达的,经由她的圣传所传留下来的,是与真天主相遇后所产生的一道新光。这光碰触我们的心灵深处,照射我们的思想、意志、情感,使我们投入关系,生活在共融中。为传递这样的圆满,我们运用一个专门的媒介。这媒介涵盖整个人,包括肉身和精神,内修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媒介就是教会在礼仪中举行的圣事。圣事传达具体实在的记忆,这些记忆关乎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和地域,关乎我们所有的感官;我们整个人投入其中,作为生活的主体,团体关系的一员。圣事既是信德的圣事,36 也可以说信德本身带有圣事的结构。信德的苏醒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圣事意识,既是人的意识,也是基督徒的意识,使我们体会到有形可见的现实是指向永恒的奥迹。

41. 信仰首先是通过圣洗传递的。可能有人认为圣洗纯粹是一个象征性的宣信行动,而且为那些需要图像和标记的人来说,圣洗不过是个教学工具,但它本身是完全不必要的。圣保禄对圣洗的描述提醒我们事实不是这样。保禄说:「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祂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 在新生活中度生」(罗六4)。我们在圣洗中,成为新的受造物和天主的义子。保禄宗徒继续阐释说,基督徒从心里听从那传给他们的「教导的典范」(týpos didachés)(参阅罗六17)。在圣洗中,我们领受了应予宣扬的教导,以及具体的生活方式;这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全身投入,并使我们走向圣善。受洗的人进入了教会这个全新的处境,被交托给教会,以全新的方式共同行事。因此,圣洗使我们明白信德不是孤立的个体所促成的,也不是单凭一己的能力可以实现的行动,而是必须投进那传授天主恩赐的教会共融,才能够领受的。谁也不可以为自己授洗,一如谁也不能自行诞生人间。圣洗是我们领受的。

42. 圣洗怎样把这新的「教导的典范」带给我们呢?首先,礼仪为慕道者呼求天主圣三的名──圣父、圣子、圣神。如此,礼仪从一开始就向慕道者展示了信仰旅程的综观。天主曾召叫了亚巴郎,愿意被称为亚巴郎的天主。祂曾向梅瑟启示自己的名字,并把自己的儿子赐给我们,藉以完全启示祂圣名的奥秘。这位天主赋予受洗者一个新的义子身分。这可清晰见于圣洗礼仪的行动:浸入水中。水是死亡的标记,邀请我们通过自我转化,换上另一个全新的和更伟大的身分。水也是生命的标记,象征了我们重生的母腹;借着跟随耶稣的新生活,我们获得重生。这样,借着浸入水中的行动,圣洗向我们呈现了信德带来的重生。基督的作为深入我们的生命深处,彻底转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天主的义子,得以分享祂的天主性。因此,基督的作为改变了我们所有的关系,我们在世界和宇宙的角色,并使人间的关系向天主的共融生命开放。在圣洗发生的这种转变,有助我们体会慕道期对于新福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慕道,领受圣洗圣事,即使在具有古老基督信仰传统的国家亦然。慕道期是圣洗的准备过程,准备在基督内完全改变自己的生命。

为领悟圣洗与信仰的关系,我们可回顾一篇依撒意亚先知书的经文。早期的基督徒文献常以这段经文阐述圣洗:「岩石上的堡垒将作他的保障……他的水泉可得保全。」37 (依卅三16)受洗者从死亡之水获救,稳立于「岩石上的堡垒」,因为他们找到坚固可靠的根基。如此,死亡之水转化为生命之水。希腊文译本在描写这「可得保全」的水时,运用了「pistós」(忠信)一字。圣洗的水实在是忠信和可靠的,因为这水带有基督之爱的力量,在生命的旅程中给我们保障。

43. 在圣洗中,我们获赐新的名字和生命。圣洗所带来的重生,有助我们明白初生婴孩受洗的意义和重要性。孩子无法自由地接受信仰,也无法自行宣认这信仰;因此,是父母和代父母代他们宣信。由于信仰是在教会团体中、在共同的「我们」内活出的现实,因此孩子可以在别人的支持下,也就是在父母和代父母的支持下,领受他们的信仰,教会的信仰。孩子的父亲用逾越节烛光点燃的蜡烛就是这事的象征。因此,圣洗的结构显示了教会与家庭在传递信仰方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如圣奥思定所说,父母不仅蒙召把子女带到世界,也蒙召把他们带给天主,为使他们借着圣洗获得重生,成为天主的子女,获得信德这恩赐。38 这样,孩子不仅获得生命,也获得基本的方向,以及美好的将来;这方向将会在坚振圣事中,借着圣神的印记更形坚固。

44. 圣体圣事完全表达了信仰的圣事性。圣体圣事是信德宝贵的滋养,是我们与基督的相遇。基督真正地临在于这个卓越的爱的行动,把自己的生命赐给我们。圣体圣事是信德两个向度的交汇。首先是历史的向度:圣体圣事是纪念的行动,重现了一个奥迹:过去一个死亡与复活的事件展示它能够开拓未来,预示最终的实现。为提醒我们这一点,礼仪重复「hodie」(今天)一词,救恩的奥迹就在今天实现。另一个向度使我们从有形可见的世界进入无形的世界。在圣体圣事中,我们学会看到现实的高深。饼酒转化为基督的体血,重现祂走向天父的逾越。这转化吸引我们的肉身和灵魂偕同万物迈向天主,达至圆满。

45. 教会借着举行圣事,特别是借着宣信,传递她的记忆。信经不仅是表示自己认同一些抽象的真理;反之,在诵念信经时,我们的整个生命也投进一个旅程,迈向生活的天主,与祂共融结合。可以说,信经邀请信徒投进他们宣认的奥迹,并被这奥迹所转化。为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应首先探究信经的内容。信经带有圣三的结构:圣父与圣子在圣神的爱内合而为一。如此,信徒指出整个生命的核心、万事万物最内在的奥秘就是天主的共融结合。此外,信经也带有基督学的宣信,让我们回顾耶稣一生直至祂死亡和复活升天的各种奥迹,并期待祂光荣地再临。它指出共融的天主、圣父与圣子在圣神内的互爱拥抱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将之导入天主的合一;这合一源于圣父,并在圣父内达到圆满。宣信的信徒可说是投进了他们宣认的真理之中。凡是真诚诵念信经的人,无不获得转化,并投进这爱的历史。这爱拥抱我们,扩大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属于一个更大的团体、诵念信经的最终主体——教会。我们相信的所有真理都指向这个重获新生的奥迹。我们藉以踏上信仰的旅程,迈向生活的天主,与祂共融合一。

信德、祈祷、十诫

46. 为忠实地传递教会的记忆,还有两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主祷文,也就是「天主经」。藉这篇祷文,基督徒分享基督的属神经验,并学习以基督的目光审视万事万物。由于基督出自光的光、父的独生子,我们认识天主,从而在他人心中,激发接近天主的渴望。

信德与十诫的关系同样重要。正如前文所述,信德有如一趟旅程,是一段应走的路,其开端是我们与生活的天主的相遇。因着信德,因着对施救的天主完全的信靠,十诫展示其深层的真理。这可见于梅瑟颁布十诫时的引言:「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出廿2)。十诫不是一套消极的命令,而是一些具体的指示,引领人们走出自私的旷野和封闭的自我,而与天主对话,投进祂的仁慈,并把这仁慈带给他人。因此,信德是宣认对天主的爱,宣认祂是万物的起源和支持,并让这爱引导,迈向与天主圆满的共融。十诫是感恩的旅程,爱的回应。这个旅程是可能的,因为凭借信德,我们体验到天主的爱怎样转化我们。这旅程也从山中圣训的教导获得新的光照。(参阅玛五7

因此,教会传递的记忆宝库所包含的四个要素是:宣信、举行圣事、十诫的路、祈祷。传统上,教会的要理讲授是围绕这四个要素建构的,《天主教教理》亦然。那是教会传达其完整信仰内容的基本工具。这内容就是「她自身所是和她所信的一切」。39

信仰的合一和完整

47. 教会在时空内的团结关系到信仰的合一:「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一个信德……」(弗四4-5)。在这个时代,我们可理解人们因同一的事业团结起来,彼此关爱,同舟共济,追寻共同的目标。可是,我们难以理解人们因同一的真理团结起来。我们倾向认为这样的团结有违思想自由和个人自主。可是,爱的经验告诉我们,共同的理想是可能的,因为借着爱,我们学会怎样以别人的目光审视万事万物。这样做不会使我们的视野变得狭隘,却使我们看的更丰富。真爱有如天主的爱,最终需要真理。当我们一起瞻仰耶稣基督这真理,爱会变得更深更持久。在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内,我们的目光如一──这也是信仰的喜乐。圣良一世说:「信仰若不是一个,就不是信仰。」40

这团结的诀窍是甚么呢?首先,信仰只有「一个」,因为我们认识和宣认的天主只有一个。所有信仰的条文都是在讲论天主,是认识祂及其作为的途径。因此,它们的合一远超过人的理性所能构想的。它们的合一丰富我们,因为这合一是天主的恩赐,使我们成为一体。

信仰只有一个,因为信仰是指向唯一的上主,指向耶稣的生命,指向耶稣与我们共享的真实历史。里昂的圣依勒内在驳斥唯识论时,阐明了这一点。信奉唯识论的人认为信仰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和不完美的信仰,只适合普罗大众,只停留在耶稣的肉身,瞻仰祂的奥迹;另一种是深层的、完美的信仰,只保留给一小部分的人,他们的才智非凡,能超越耶稣的肉身,瞻仰未知的天主性的各种奥迹。这样的主张至今依然吸引一些追随者。为反驳这主张,圣依勒内坚决指出,只有一个信仰,因为它是建基于天主降生成人的真实事件,而且绝不脱离基督的肉身和历史。天主的旨意是藉基督的肉身,圆满地启示自己。因此,他认为「那些懂得长篇大论的人」与「那些寡言的人」、伟大的人与渺小的人,两者的信仰没有分别:前者不能使信仰有所增加,后者也不能使信仰有所削减。41

最后,信仰只有一个,因为这是整个教会的信仰,而教会是一个身体、一个圣神。在教会这单一主体的共融中,我们领受了同一的目光。藉宣认同一的信仰,我们站稳在同一的盘石上,被同一的爱的圣神所转化,散发同一的光,并对现实有同一的洞察。

48. 由于信仰只有一个,我们必须宣认纯正和完整的信仰。正是由于所有信仰条文都是彼此相连的,因此否定其中一个条文,那怕是看来最微不足道的条文,也相当于歪曲整个信仰。在各历史时期,人们总会认为某一信仰条文较容易或较难于接受,因此我们需要儆醒,确保完整地传递所托管的信仰(参阅弟前六20),并适当地强调 宣信的各层面。实在,由于信仰的合一就是教会的合一,因此在信仰上有所删减就是对共融的真实性有所删减。教父以基督的身体及这身体在教会的延伸作模拟,形容信仰是一个身体,是由不同肢体组成的一个真理的身体。

49. 为服务信仰的合一和完整地传递信仰,上主赐给教会宗徒的继承,藉以确保教会的记忆延续下去,并让人们得以在信仰流溢的泉源汲水。因此,是生活的人确保信仰与本原的贯彻,对应了教会蒙召传递的生活的信仰。教会有赖上主召选的忠信见证人承担这任务。因此,教会训导总是忠于信仰所建基的圣言。教会训导是可靠的,因为它信靠它所听取、护守和阐述的圣言。45 圣路加在宗徒大事录记载,圣保禄在米肋托对厄弗所长老的临别赠言中,见证了他已实行上主委派给他的工作,「天主的一切计划,我都传告给你们了」(宗廿27)。因着教会的训导,这「计划」完整地传给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喜乐地全身投入追随这计划。

第四章

天主为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参阅希一一16

信仰与公益

50. 希伯来书在讲述旧约圣祖和义人的事迹时,指出了他们的信仰很重要的一面。这信仰不仅是一个旅程,也是建造的过程,为预备一个可让人共同生活的地方。第一个建造者是诺厄。他建造方舟,救了自己的家人(希十一7)。然后是亚巴郎。因着信德,他寄居在帐幕内,期待着那有坚固基础的城(参阅希十一9-10)。信仰带来另一种稳妥和坚固,那是只有天主才能赐予的。有信德的人从信实的天主、「真实的天主」(参阅依六五16)获得支持,因此自己也变得坚强。我们现在可以说,天主为世人预备的城所具备的特色,就是坚固的信德。信德展示了当天主临在于世人中间,祂与世人的关系是何等坚固。信德不仅为信徒带来内在的稳固、坚定的信念,也光照各种人际关系,因为信德源自爱,也反映天主的爱。天主是可靠的天主,祂赐给我们的城也是可靠的。

51. 正因为信与爱相连(参阅迦五6),所以信德之光是实在地为正义、法律、和平服务。信德源于我们与天主的本原之爱相遇;在这样的相遇中,生命的意义和美善得以彰显。我们的生命获得光照,得以投进这爱所开拓的空间;换言之,生命成为迈向圆满之爱的旅途和实践过程。信德之光能够丰富人与人的关系,使之更持久、更可靠,同时也丰富我们的生命。信仰不会使我们脱离世界,也不会漠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关注的事。没有可靠的爱,无法使人真正地团结一致。人与人的团结只是为了功利、利害关系或恐惧,而不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共同生活,也不是为了别人的临在所带来的喜乐。信仰使我们领会人际关系最终的基础和终向在于天主,在于祂的爱,因此信仰也启迪人筑起这些建构。信仰就是这样为公益服务。信仰确是为所有的人带来益处,信仰就是公益。信德之光不仅照亮教会的内部,也不仅是为建造来世的永恒之城;它帮助我们建造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希伯来书列举了一个范例,指出撒慕尔和达味的信德使他们「执行正义」(希十一33)。这话是指他们在治国上表现的正义,以及他们为人民带来和平的智慧(参阅撒上十二3-5;撒下八15)。信德之手向天高举,以爱建造一座城。在这城内,人与人的关系是建基于天主的爱。

信德与家庭

52. 希伯来书在讲述亚巴郎走向未来之城的旅程时,提及由父亲传给儿子的祝福(参阅希十一20-21)。信德光照人间共处的第一个范围是家庭。我首先想到的,是男

人和女人在婚姻中长期的结合。这结合来自男女之间的爱,是天主大爱的标记和临在,也表示对两性之别的肯定和接纳,夫妇藉以结为一体(参阅创二

24),并得以孕育新生命,彰显造物主的美善、智慧和爱的计划。一男一女建立这爱,互相许诺彼此相爱,投入整个生命,并展现信德的许多特点。只有认识到一个超越我们的构想和事业的计划,我们才有可能许诺永远相爱。这计划支持我们,使我们能够把整个未来交付给所爱的人。信仰也帮助我们领会生儿育女深层和丰富的意义。生儿育女体现了造物主的爱,祂把孕育新生命的奥迹交托给我们。故此,撒辣藉信德成为人母,因为她深信天主必会忠于其许诺。(参阅希十一11

53. 在家庭里,信仰伴随人生的每个阶段,并自幼年开始。孩子在这个时候学会信赖父母的爱。为此,在家庭中,父母必须鼓励家人一同实践信仰,这有助孩子的信德逐渐成熟。年青人正在经历信仰上一个复杂、丰盛、重要的时期。他们在其信仰旅程中,应常体会到家人和教会的亲近和支持。我们看见年青人在普世青年节表现了信仰的喜乐,并渴望更坚固和更慷慨的信仰生活。年青人盼望活出丰盛的生命。他们与基督相遇,让自己被祂的爱所包围和引领,这开扩了他们的生命,给他们不会落空的坚固希望。信仰不是为弱者而设的避难所,而是提升我们的生命,使我们觉察一个伟大的召叫、爱的圣召。信仰向我们保证,这爱是信实的,值得拥抱的,因为这爱是基于天主的信实,而且祂的信实远超过我们的种种软弱。

照亮社会生活的一道光

54. 我们在家庭中吸收信仰,这信仰逐渐深化,成为光,照亮社会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信仰使我们体验天主圣父的仁慈,因而缔结手足情谊。现代人寻求普世性和建基于平等的手足情谊,但我们逐渐明白到这样的手足情谊不能持久,因为它缺乏一个共同的父作为最终的基础。我们要返回手足情谊的真正基础。信仰史自始就是手足情谊的历史,但当中也会发生纷争。天主召叫亚巴郎离开家乡,并许诺使他成为一个大民族,而且这民族将成为一个福源(参阅创十二1-3)。随着救恩史的发展,我们看见天主愿意让众人有如兄弟姊妹,分享同一的祝福,在耶稣身上达致圆满的祝福,以致众人都合而为一。圣父无穷的爱也借着耶稣,借着我们的兄弟姊妹,赐给了我们。信仰教导我们把每一个人视为天主的降福,也教导我们天主面容的光是借着我们的兄弟姊妹的面容,光照我们。

基督信仰的目光为人间共处的生活,带来多少益处啊!因着信德,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尊严,那是古时没有显明的。在第二世纪,异教的克里索(Celsus)曾为一个他认为愚笨虚妄的想法谴责基督徒。这想法就是天主为人创造了世界,并让人成为整个宇宙的顶峰。「怎么说这些东西(植物)为人的好处而生长,而不是为了凶残的野兽?」46 「如果从高天俯视大地,我们的行为与蝼蚁和蜜蜂所作的真有分别吗?」47 圣经信仰的中心是天主的爱,祂对每一个人的关爱,以及祂的救恩计划;这计划涵盖全人类和万物,并藉耶稣基督降生成人、死亡复活达到高峰。若是没有洞察这些现实,就无法辨别是甚么使人的生命如此珍贵和独一无二。世人丧失他在宇宙的 位置,在大自然中漂流,放弃他应有的道德责任,或是自以为是绝对的判官,具有无穷的权力操控周遭的世界。

55. 另一方面,信仰启示造物主天主的爱,从而使我们更尊重大自然,并从中辨识天主的手所写出的规律,明白大自然是天主交给我们保护和治理的居所。信仰也帮助我们构想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不是纯粹建基于功利和利益,而是把受造物视为我们众人领受的恩赐。信仰教导我们建立公义的政府,施行来自天主的权柄,为公益服务。同样,信仰也带来宽恕的可能。宽恕常要求时间和努力、耐心和承诺。当我们体会到善总是先于恶,而且比恶强大,当我们体会到天主的言语是肯定我们的生命,而且总是比我们的否定更有深度,那么宽恕便是可能的。从纯粹人学的角度来说,团结胜于纷争。我们不是要回避纷争,而是要正视、解决和超越纷争,使之成为锁链的一环,迈向团结合一的过程。

当信仰式微,生命的基础也可能遭削弱。诗人艾略特(T.S. Eliot)告诫说:「难道还要提醒你们/即使是你们在上流社会自夸的成就/也不及信仰持久/是信仰赋予这些成就意义。」48 假若从我们的城中除去对天主的信仰,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被削弱,我们只会因恐惧而团结起来,而我们的稳定生活也会受到危害。希伯来书说:「天主自称为他们的天主,不以他们为羞耻,因为祂已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十一16)。「不以他们为羞耻」是指公开承认他们,其用意是说天主藉其实质的行动,公开宣称祂临在我们中间,渴望巩固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是否我们反而以天主为耻,不愿意称天主为我们的天主?我们是否不愿公开宣认祂,不愿提倡祂为我们带来的伟大生活?信仰光照生命和社会。信仰为每个新的历史时刻带来充满创造力的光,因为它把各种事件首先导向万物的起源和终向──那爱我们的天父。

痛苦中的安慰和力量

56. 圣保禄在致格林多基督徒的书信中,论述他所受的痛苦和磨难。他把他的信仰与福音的宣讲连系起来。他在自己身上,看到圣经经文的实现:「我信了,所以我说」(格后四13)。这句话来自圣咏116篇。诗人说:「虽然说我已痛苦万分,但是我仍然抱有信心」(咏一一六10)。信仰往往涉及痛苦的考验,但圣保禄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中,看到福音最有力的宣讲,因为正是在软弱和痛苦中,我们体会到天主的德能克胜我们的软弱和痛苦。宗徒体验到死亡将成为基督徒的生命(参阅格后四7-12)。在磨难的时期,信仰光照我们,而痛苦和软弱显明「我们不是宣传我们自己,而是宣传耶稣基督为主」(格后四5)。希伯来书十一章的结束部分讲述那些为信仰受苦的人(参阅希十一35-38),其中最杰出的是梅瑟;他为基督承受了耻辱(参阅26节)。基督徒知道不能消除痛苦,但痛苦可以是有意义的,成为爱和交付的行动,把自己交付给那位不会离弃我们的天主。如此,痛苦是信德和爱德增长的时刻。即使在被钉十字架、痛苦至极点的时刻,基督依然与父结合(参阅谷十五34)。借着瞻仰这结合,基督徒学会分享耶稣的目光。死亡也获得光照,成为追随信仰的最终召叫,最终的「离 开你的故乡」,父所说的最终的「来吧」;那是我们怀着信心,投进圣父怀抱的时刻。祂会帮助我们在临终时,保持坚定不移。

57. 信德之光也不会令我们忘记世间的痛苦。多少有信德的男男女女,一如服务痲疯病人的圣方济各‧亚西西、服务贫苦者的加尔各答真福德兰修女等,都体会到受苦者是光的传播者!他们明了在受苦者身上彰显的奥迹。接近受苦者绝不会消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也不能解释各种恶事。信德之光不能驱散所有的黑暗,而是一盏明灯,在黑夜中指引我们的脚步,这为我们的旅程已经非常足够了。为受苦的人,天主没有提供解释一切的理由,而是陪伴他们,让善的历史碰触各种痛苦事件,呈现一丝亮光。天主愿意借着基督,与我们分享这条路,并把基督的目光赐给我们,让我们看到其中的光。那位亲历痛苦的基督是「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希二2

痛苦提醒我们,信仰为公益的服务,常是为希望的服务。这希望使我们展望未来,领悟到只有天主,只有来自复活耶稣的未来,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带来稳固和持久的基础。由此可见,信德与望德连接,因为即使我们在尘世的居所不断消逝,我们还有一个永恒的居所;那是天主在基督内、在祂的身体内为我们预备的(参阅格后四16-5)。如此,信、望、爱的互动(参阅得前一3;格前十三13)推动我们承担一切人的困难,迈向那「工程师和建筑者是天主」的城(希十一10),因为「望德不叫人蒙羞。」(罗五5

偕同信德和爱德,望德激励我们迈向稳妥的未来。这未来有别于世间的偶像所带来的虚幻诱惑,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新的方向和力量。我们不要被人夺去希望,或因那些肤浅的答案和解释而使我们的希望黯淡下来。这些肤浅的说法妨碍我们的进程,使时间变得「支离破碎」,成为空间。时间总是胜于空间。空间使过程僵化,时间却推动我们迈向未来,促使我们怀着希望前进。

那信了的,是有福的。(参阅路一45

58. 圣路加在撒种者的比喻中,记载了主有关「好地」的话:「那在好地里的,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诚实的心倾听的人,他们把这话保存起来,以坚忍结出果实」(路八15)。在路加福音中,比喻所述的这颗诚实良善的心会聆听和默存天主的话,其实是暗指童贞玛利亚的信德。圣史亲自传述玛利亚的记忆,述说她怎样把所见所闻默存心中,让圣言在她生命里结出果实。主的母亲是信德的完美模范。如圣依撒伯尔所说:「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一45

在熙雍的女儿玛利亚身上,旧约漫长的信仰史获得满全。这个历史述说了许多忠信的女人,始于撒辣:在这些女人和其它圣祖身上,天主的许诺应验了,并孕育了新生命。时期一满,天主对玛利亚发言。她领受了祂的言语,保存在她的心里、她的整个生命中,好让圣言在她母腹中取得肉身,诞生人间,成为全人类的光。殉道者犹斯定在《与特来弗对话录》作出精彩的阐述。他说,玛利亚听到天使的传报后,怀有了「信德和喜乐」。49 在耶稣的母亲身上,信德结出丰硕的果实。当我们的灵性生活结 出果实,我们就充满喜乐;这喜乐显明了信德的伟大。玛利亚在自己的生命中,跟随她的儿子,完成了信仰旅程50。如此,在玛利亚身上,旧约的信仰旅程成为跟随基督的旅程,并获得祂的转化,投进降生成人的天主子的目光。

59. 我们可以说:在荣福童贞玛利亚身上,我们看到前文所述的,也就是信徒全身投入他们所宣认的信仰之中。因着玛利亚与耶稣的密切关系,她亦与我们所信的息息相关。玛利亚作为童身的母亲,清晰地向我们显明基督确是天主子。基督的永恒本原就是圣父。祂完全是子,是独一无二的子,因此祂在历史内诞生,不需要男人的介入。作为圣子,耶稣为世界带来新的开始和一道新光,赐给世人天主圆满的忠信之爱。可是,玛利亚作为真正的母亲,也确保天主子得以经历真正的人间历史,让祂取得真正的血肉,能够死在十字架上,从死者中复活。玛利亚陪伴耶稣,直到祂被钉十字架(参阅若十九25);在十字架下,她也成为耶稣每一个门徒的母亲(参阅若十九26-27)。在耶稣复活升天后,她也在晚餐厅里,偕同众宗徒一起祈求圣神的降临(参阅宗一14)。圣父、圣子、圣神之间的爱贯通我们的历史。基督吸引我们走向祂,为拯救我们(参阅若十二32)。信仰的中心就是宣示对耶稣的信德;祂是天主子,生于女人,并借着圣神,使我们成为天主的义子。(参阅迦四4

60. 让我们向玛利亚、教会之母、信德之母祈祷:

母亲,求妳扶助我们的信德!

求妳开启我们的耳朵,
让我们聆听天主的言语,认出天主的声音和召叫。

求妳激发我们热心追随祂,
让我们离开家乡,领受祂的许诺。

求妳帮助我们被祂的爱所碰触,
好让我们以信德感动祂。

求妳帮助我们把自己完全交托给祂,信赖祂的爱,
特别在磨难的时期,在十字架的阴影下,信德渐趋成熟。
求妳在我们的信德中,播下复活基督的喜乐。

求妳提醒我们,信的人绝不会孤单。

求妳教导我们以耶稣的目光观看万事万物,
让祂成为我们旅途上的光。

愿信德之光时刻在我们内增强,
直至没有黑夜的日子降临;

这日子就是基督──
妳的圣子、我们的主!

教宗方济各
发自罗马圣伯多禄宗座,

2013
629日,圣伯多禄及圣保禄宗徒节,本人就职首年。

 


 

1 《與特來弗對話錄》(Dialoguscum Tryphone Iudaeo)1212: PG 6758

2 亞歷山大的聖克萊孟,《勸勉希臘人》(Protrepticus)IX: PG 8195

3 Brief an Elisabeth Nietzsche (11 June 1865) in: Werke in drei BändenMünchen1954953ff

4 《神曲:天堂篇》XXIV145-147

5 《諸聖傳》(Acta Sanctorum), JuniiI21

6 「雖然大公會議並無明文討論信德,但所有文獻的字裡行間都論及信德。它確認信德是生活的,超性的,並假定信德是完整和堅強的,而且其教導以信德為基礎。我們只要回顧大公會議的陳述……就可看到大公會議怎樣依照教會的信理傳統,指出信德的重要性。真正的信德源於基督,而教會訓導是用作傳授這樣的信德。」(保祿六世,公開接見集會講詞,196738日:Insegnamenti V [1967], 705)。

7 參考資料如: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天主教信仰的教義憲章》,第三章:DS 3008-3020;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5:《天主教教理》153-165

8 參閱:《要理講授》(Catechesis) V1: PG 33505A

9 In Psal. 32IIs. I9: PL 36284

10 M. BuberDie Erzählungen der ChassidimZürich1949793

11 ÉmileParis1966387

12 Lettre à Christophe de Beaumont, Lausanne1993110

13 參閱:In Ioh. Evang.459: PL 351722-1723

14 Part IIIV

15 De Continentia411: PL 40356

16 "Vom Wesen katholischer Weltanschauung" (1923) in Unterscheidung des ChristlichenGesammelte Studien 1923-1963Mainz, 196324

17 XI3040: PL 32825

18 參閱:同上,825-826

19 參閱:Vermischte Bemerkungen / Culture and Valueed. G.H. von WrightOxford199132-33; 61-64

20 Homiliae in EvangeliaII274: PL 761207

21 參閱:Expositio super Cantica CanticorumXVIII88: CCLContinuatio Mediaevalis 8767

22 同上XIX90: CCL, Continuatio Mediaevalis 8769

23 「我們應以『信德的服從』回應啟示的天主(羅十六26;比較羅一5;格後十5-6)。因著信德,人自由的把自己完全託付給天主,在理性和意志上完全順從啟示的天主,並甘願順從由天主而來的啟示。為達到這樣的信德,我們需要天主的恩寵;我們期待這恩寵,與之合作。此外,我們也需要聖神內在的助佑;聖神感動人心,使人歸向天主,並開啟心靈的眼目,使眾人更容易接受和信從真理。這位聖神不斷以其恩惠使信德日趨完善,為使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啟示。」(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5)。

24 參閱:H. SchlierMeditationen über den Johanneischen Begriff der Wahrheitin Besinnung auf das Neue TestamentExegetische Aufsätze und Vorträge 2FreiburgBaselWien1959272

25 參閱:聖多瑪斯‧阿圭納,《神學大全》IIIq. 55, a. 2ad 1

26 Sermo 229/L (Guelf. 14) 2 (Miscellanea Augustiniana 1487/488): "Tangere autem corde, hoc est credere"

27 參閱:《信仰與理性》通諭(1998914日),73AAS(1999)61-62

28 參閱:《懺悔錄》VIII1229: PL 32762

29 《論天主聖三》XV1120: PL 421071: "verbum quod intus lucet"

30 參閱:《天主之城》XXII305: PL 41804

31 參閱:信理部,《主耶穌宣言》(200086日),15: AAS 92 (2000) 756

32 《宗徒宣講闡述》(Demonstratio Apostolicae Predicationis)24: SC 406117

33 參閱:BonaventureBreviloquiumprol.: Opera OmniaV, Quaracchi 1891201; In I Sent.proemq. 1resp.: Opera OmniaIQuaracchi 1891, 7; Thomas AquinasS. Th Iq.1

34 參閱:《論聖洗》(De Baptismo) 20, 5: CCL 1295

35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8

36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禮儀憲章》59

37 參閱:《致巴爾納伯書》(Epistula Barnabae) 115: SC 172162

38 參閱:《論婚姻與貪慾》(De Nuptiis et Concupiscentia) I45: PL 44413: "Habent quippe intentionem generandi regenerandos, ut qui ex eis saeculi filii nascuntur in Dei filios renascantur"

39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8

40 聖誕節講道(In Nativitate Domini Sermo), 4, 6: SC 22, 110

41 參閱:依勒內,《駁異端》(Adversus Haereses)I102: SC 264160

42 信仰的完整也系于教会作为童贞女的图像,以及她对净配基督忠贞的爱;损害信仰就是损害与上主的共融。43 因此,信仰的合一就是身体的合一。真福纽曼(John Henry Newman)阐明了这一点。他指出信理是基于某些特质,得以在各时代贯彻如一,其中包括在其所处的不同的环境里,并在其遇上的不同文化中,同化它接触的各种事物,44 净化一切,使之尽善尽美。因此,信仰是普世性的、大公的,因为它光辉照耀,照亮全宇宙和整个历史。

42 參閱:同上II, 271: SC 294264

43 參閱:奧思定,《論至聖童貞》(De Sancta Virginitate), 4848: PL 40, 424-425: "Servatur et in fide inviolata quaedam castitas virginalis, qua Ecclesia uni viro virgo casta coaptatur"

44 參閱:An Essa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Doctrine (Uniform Edition: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London, 1868-1881)185-189

45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10

46 奧力振,《駁克里索》(Contra Celsum) IV75: SC 136372

47 同上85: SC 136394

48 "Do you need to be told that even those modest attainments / As you can boast in the way of polite society / Will hardly survive the Faith to which they owe their significance?" "Choruses from The Rock"in The Collected Poems and Plays 1909-1950New York1980106

49 參閱:《與特來弗對話錄》(Dialogus cum Tryphone Iudaeo) 1005: PG 6710

50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58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